周 易 经 传

福建泉州:梁祖锋

摘要:中国哲学多有以功夫哲学及境界哲学的型态而为表现的知识架构,研究者在理解与诠释的理论活动中确定了哲学理论的体系性真理陈述之后,真正重要的功课便是去实践理论中之所言,然而在实践之前,对于真理系统的检择就是最重要的事情。

关键词: 周易 哲学 经传

一、引言
《周易经传》从哲学知识学的角度来说,它是建立了德性意志的思考模式,将整体存在界的所有事务收摄在德性意志的运作原理中,然而这样的收摄与扩充仍是无效的知识,它只是一套想象式的思考模式而已,整套《周易经传》中真正有知识意义的唯有六十四卦人事情境的处世智慧,这套智慧即便在现代社会的阶层组织中依然有其经验实用性。 探究它的建构过程、它的理论目的、它的义理效用、它的问题意识及解决方案等,最终提出对整套知识的评价与适用范围的说明。从而对哲学命题的普遍适用性问题提供信息,以有助于确立该哲学知识的理论价值。

二、哲学的意识与其工作方法
「哲学知识学」并不反对知识的体系性研究,反而是在知识的体系性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进行知识评价的工作,知识的体系性研究是求其理论成立的合理性,然而所谓的合理性其实是合理于一套被建构的思考方式内的合理,一切知识命题的成立依据是依据于体系内的最高预设与思维规范,当哲学知识的建构已经在哲学体系内完成了它的真理一致性之后,方法论研究的考察也就告一段落了,理论探究的工程便只能落到体系之外去进行知识适用范围的检证工作了,在体系之外所进行的这种考察所需要的工作方式就是进行知识评价,是面对被体系所呈现的核心命题去说明它的理论有效地位。
中国哲学多有以功夫哲学及境界哲学的型态而为表现的知识架构,研究者在理解与诠释的理论活动中确定了哲学理论的体系性真理陈述之后,真正重要的功课便是去实践理论中之所言,然而在实践之前,对于真理系统的检择就是最重要的事情。
中国儒释道三学价值目标不一,最终成就的理想人生境界不一,因此,实践时应有所检择,检择时即有取有舍,取舍之际的哲学智慧才是更深奥的哲学课题。在学习儒释道的智慧生活指导之学之同时,便需要具备一种哲学的能力,亦即要知道哪一套学问在什么场合上是可用的。
哲学理论唯有在准确的使用中才能彰显它的真理观的知识意义,唯有能准确利用真理的研究才是成功的研究,「哲学知识学」追求如此的理论目标。

三、易经的知识意义
所谓《周易经传》中的社会生活智慧准则,即是在整个《周易》经文及《彖、小象传》合构的情境哲学中,同时包括《文言传》对乾坤两卦的充分发挥,以及《系辞传》对若干卦爻辞的再诠释的材料等等。研究这一套思考模型即是找出儒学生活哲学背后的知识建构依据,儒学价值观点之所以完全可以藉由六爻卦之卦辞、爻辞表现出来,那是因为六爻卦象已经被认识为是一套描绘人生事务的表义架构,于是六十四套卦象成为六十四套人生事务的情境仿真,于是在卦名、卦辞、爻辞、彖传、小象传中建立了处理人生事务的生活智能。

四、哲学知识学问题探究
《系辞传》是《周易经传》中除了六十四卦以外最重要的知识建构材料,有天地的现象是经验中真实的事件,《周易》以乾坤来想定它﹔有山河大地高低起伏的现象,《周易》以贵贱之位的观念来想定它﹔人间世界中的自然与人文社会诸种事务有动静变化的现象,《周易》以刚柔的概念来想定它(刚柔即奇偶爻象,后来即以阴阳说之)﹔事务各从其类,《周易》以吉凶来评断它。《周易》思维中乾坤两原理是一对核心的原理性观念,以干说男、以坤说女,男女以乾坤说之,男女之道由乾坤原理托蕴展现而出,乾坤亦托蕴展现一切现象,展现过程中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功能而成就天下大业。

就「哲学知识学」的讨论而言,天地、卑高、动静、群类、雷霆、风雨、日月、寒暑、男女、德业,这些是日常生活中本来就有的概念,经《系辞传》的说明让我们明白《周易》思维是将它们通通收摄在乾坤、贵贱、刚柔、吉凶、八卦等概念知识系统之中,收摄之、重新定义之,从而使《周易》思维与世界认识合为一事。整个《易传》亦负担了将儒家哲学原理予以普遍化的哲学任务,普遍化之即建立思考模式,即将原本进行在人事情境的「卦象时位思考」扩展为自然人文事务共同的思考模式。

《周易》经文之诞生,是藉由六爻卦象所展示的人事情境经由情境设想而说明为人事情境,人事情境即有吉凶,藉由刚柔阴阳性格的角色互动而产生种种人事情境的变化,人事情境有失得现象,《周易》以吉凶说之﹔有忧虞现象,以悔吝的观念说之﹔有进退,藉六爻阴阳差异说之﹔有昼夜,藉刚柔阴阳说之﹔刚柔阴阳在六爻间依不同卦象有不同情境,种种情境正好反映《周易》思维中的说天、说地、说人的三极思维模式。既然卦象、吉凶、刚柔、悔吝、变化等种种经文中的概念已经如此充分地展现了真实生活世界中的各种事件,所以要在社会体制中扮演君子角色的知识分子平常即应依据《周易》经文之知识观念来决定行止进退,如此即可依护天佑、吉无不利。

综上所述,「哲学知识学」基本上还是「哲学方法论」的研究范畴,是在「方法论研究」的问题意识中对于观念使用可能性的探究,从而对哲学命题的普遍适用性问题提供信息,以有助于确立该哲学知识的理论价值。易学知识学的研究,即亦为儒学真理观之研究,将有助于理解儒学知识之如何形成,及其适用范域,以有别于道佛知识对文明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M].济南:齐鲁书社,1979.
[2]张知寒.读墨余论[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7.
[3]林忠军.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一卷[M].济南:齐鲁书社,1994.

 

作者:梁祖锋
系:泉州市道教协会会员
泉州市远宏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