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学 哲 学
福建泉州:梁祖锋
摘要:说到易学如何看待万物的差别,依照易学,万物的差别便是阴阳二性多寡的问题。同为人,或刚强,或柔顺;同为鸟兽,或疾或徐,或羸或肥;同为草木,或枝或蔓,或实或否;形色万亿,不可穷究,一言以蔽之,所具"性分"有别,故物物相异。在这里,八卦的制作确实令人钦佩,八卦的创制,论年代约在距今七千年之前,古人有此理性思考,宁不令人心折。
关键词: 易学 易之八卦 哲学
一、引言
谈到易学,通常人们对易学的基本认识,就是哲学思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哲学界思想家们受了东西文化交融的影响,对哲学问题的剖析与精索越来越重视。长久以来许多人认为易起源于术家,而易经则是术家之书。但,用心研究它所提出的晋升人类品格,解决人类疑难以及增进人类福祉的种种思想,才发现它并非是一门传统被误认为只是神秘占筮之学,乃是"极深而研几"落实于理性思考之学。
二、易之八卦与哲学
伏羲氏之"始作八卦",乃起于观察,普遍观察天、地、人、物后,归纳所得,制作为八卦的思想符号。这正是哲学思考的程序,由眼前现象出发,经观察、综合、比较而得出万物的共性,然后创制出象以代表此共性。
三、易经为哲学思想之书
八卦是易学第一期的发展,伏羲氏是始创者。第二期易学则是到了周文王,它将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并为每一卦每一爻作卦爻辞,从此时起,易学就成了一部书,即后世所称的"易经"。
易经哲学思想的内容,非常繁富,不是少数字句就能尽意的,笔者大体上做以下概括
第一,人是天道所生,所以人应该效法天地之道行事。天地之道是如伺,易经中有明确的揭示。
第二,人与万物为同源,只是人的灵性高于万物,故应该发挥爱万物之心,谐和相处,使万物各得其宜地生存。
第三,宇宙是一大变动的存在,人在宇宙的大变动中以变应变,应该认识宇宙变动的大秩序,不失正道。
第四,最密切关系人生的是时间与空间,所以周文王藉卦爻象特别指明时位之要,要人们因时因位行事。
第五,人与人相处、与物相处、与周遭的环境相处,关系错综复杂,周文王利用卦爻象的相应、相比、承乘、相错、相互等名目以及卦象的先后排列等情况,以指示正道之行。
总之,易经的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认识,明白人于天地如子女之于父母,人道是天地之道的一环,而低于"天人合一"。易经的这些经营,当然是哲学思想的事业,后世人称为"文王演易"。
四、易学的理性
易学的本来就是哲学思想,而非被我们误解的神秘占筮之学。
(一)理性的万物一元论
易学以宇宙万有为一整体,为一大秩序,为一大变化,此一整体有本有末,本为一,末为多。
(二)理性的万物发生论
易学认为万物发生于宇宙间两大根本存在的作用相交,即阳性的"一"与阴性。"阴"与"阳"之两极作用,原生于一大太极作用之流行。宇宙是一大太极,阳为天之道,阴为地之道。
(三)理性的万物差别论
说到易学如何看待万物的差别,依照易学,万物的差别便是阴阳二性多寡的问题。同为人,或刚强,或柔顺;同为鸟兽,或疾或徐,或羸或肥;同为草木,或枝或蔓,或实或否;形色万亿,不可穷究,一言以蔽之,所具"性分"有别,故物物相异。在这里,八卦的制作确实令人钦佩,八卦的创制,论年代约在距今七千年之前,古人有此理性思考,宁不令人心折。
(四)理性的万物交感论
在西方古代哲学中,罕有道及万物间交互感应之事,然而中国易学不然,万物交感是最根本义之一。
易学是以人为本位而发挥的哲学思想,言感应之大者自以天人感应为主,这在文王卦序六十四卦排列上明白看得出来。推此义以往,则时间上古今相应,空间上人与天地万物相交通,一感应之功,遂使一人一事一草一木之征,扩大其用同乎天地。
(五)理性的万物归根论
易学,无物不归,如果有不归之物,即是有"非道"之物,而如果有"非道"之物,即等于说是"道"外有物,"道"便不是绝对的一了,乌乎可?所以在易学,万物无不归于"道"。
后世人以"动"与"静"相对待,多解释"静"为不动,其实是不对的,根据易学,"静"非"动"固然不错,但并非就是不动,因为宇宙间根本没有不变动的存在,何有"不动"?所谓"静"者,乃形上之"道"之自然流行,未著生物之意之变动。换句话说,自然不著力的
动是"静",而著力的动是"动",乾阳的动生万物乃是著力于生生,故言"动";至坤阴之极,生之功用已尽,归根于原始之未生,故言"静"。
(六)理性的人道论
就易学的创立与发展来看,是先起源于对大自然的观察,得天地万物之道的大则,然后收归到人,做自我的反省,立人道以求"天人合一"。也就是说,宇宙论思想在先,人生思想继起。是故易学所揭示的人生,乃立于天地万物之道之上的人生,易学认为人应该对天地万物之道有所认识,有认识而后才得人生之正。因此,以上所述万物始于一元、万物由阴阳化生、万物由性分不同而生差别、万物交相感应以及万物终归于根等都是基本的认识。
五、结 论
近来,人类常夸耀进步,其实所谓进步,大多是知识方面与生活享受方面,知多识丰与生活享受奢华固可以满足人类欲求心,但对于生命价值而言,不唯无益,且有损害。易学数千年来作为中国文化思想的领导,中国历代圣哲贤士之所以无不究此学、无不推尊此学者,主要原因在于它是理性的产物,从形而上的理论依据到形而下的人道安排,都可以做合理的解说,在本质上它是与人心相应的学问。易学认为人之生不只要扩大知识面,不只要满足欲求心,更要紧的是要生存得幸福快乐,守"保合太和",之正道而不失,才是人类自求多福的努力方向。否则,如果只务于知识的增长与欲求之满足,最终或将遭受泛滥成灾之害。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林忠军.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一卷[M].济南:齐鲁书社,1994.
作者:梁祖锋
系:泉州市道教协会会员
泉州市远宏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