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研究与批判

福建泉州:梁祖锋

堪舆文化,源远流长,一度息影,于今又现。虔信者,虔信得五体投地;批判者,批判得烈火朝天。结果,你信你的风水,他批他的迷信,各行其道,永无交会之期。
从古至今,对风水术的批判,从未间断。古代的名儒学士,今天的学者教授,对风水多有指责。批判者中学深识广的名人能举出上百位。各种原因大概是由于风水说本来就先天不足,不成体系,后天失调,又由方伎术士塞进许多臆说和迷信成分,藏污纳垢,糟粕更多,反而掩盖了其中的许多合理精粹。迷信谬妄如果穿上理论袈裟,更会使人扑朔迷离,毒害也深。所以批判和剥离工作完全需要。如今,多位易经学者和建筑专家及科研工作者,正在做出努力,写有专著,尽力批剥,使中华文化瑰宝重新闪耀其熠熠光辉,使文化遗产成为造福人类的共同财富。但客观辩证的分别清浊,其实也难。如果全盘否定,倒也简单,但风水与民俗民风牵缠在一起,影响所及,不可低估。批判剥离工作任重道远。
古代对风水术批判的有:东汉王充、唐初吕才、宋代司马光、元末明初赵汸、明代王廷相、张居正。
王充,东汉学者,进步的思想家,他出身"细族孤门",做过地方小官,仕途坎坷。他用近30年时间撰写了《论衡》85篇,(1篇有目无书),全书对神学进行了广泛的扫荡,从天人感应、神秘主义,到符瑞、灾异、风水、卜筮、祭祀、鬼神,无一能逃过他的抨击。真是惊世骇俗,前无古人。对风水迷信,王充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论死篇》中说:"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能为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所谓"夜鬼哭",不过是秋风吹骨发出来的一种声音;所谓"鬼火说",不过是人们夜行见到磷发出的火光。"天下无烛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人死不为鬼,无知,不能语言,则不能害人也。"谈到占卜,《卜筮篇》斥责了这种荒诞无稽的行为:天与地无耳不能听,无口不能告人。天地自然无为,不能与人相通,"卜筮不问天地,兆数非天地之报。"当时的人认为丧葬要择吉日,选好风水(避九空地舀)。王充认为,丧葬无须选时间、择地点,如果避讳杀生,那些屠夫和刽子手经常杀生,怎么没有遭祸?《薄葬篇》反对厚葬,指出"世俗轻愚信祸福者,畏死不惧义,重死不顾生,竭财以事神,空家以送终……谓死如生,闵死独葬,魂孤无副,丘墓闭藏,谷物乏匮,故作偶人以待尸柩,多藏事物以歆精魂。积寝流至,或家破尽业,以充死棺,杀人以殉葬,以快生意。"主张塞穴堵水,制止丧葬中的恶俗。
对忌时忌日,《四讳篇》不以为然,"人之含气在腹肠之内,其生十月而产,共一元气也,正与二月何殊,五与六月何异,而谓之凶也?"针对"世俗既信岁时,而又信日。举事若病死灾患,大则谓之犯触岁月,小由谓之不避日禁",《讥日篇》论证说:春秋时天子诸侯卿大夫死以千百计,他们的葬日并不一定合于"葬历"中的"日之刚柔,月之奇偶。"谈到忌讳太岁,王充否认迁途、嫁娶、动土、盖房会触怒太岁,他在《难岁篇》说:"十二月为一岁。四时节竟,阴阳气终,竟复为一。岁,日、月积聚之名耳,何故有神?"如果说甲家动土,乙家反而遭殃,怎么可能呢?建造房屋,王充否认有宅神。当时的人认为宅有"甲乙"之神,住宅的坐落和住户的姓氏都不能触犯,甚至人为"宅不西益",不能在宅的西边扩建或加高,王充对此提出疑问:如果真有宅神,那么上古穴居巢处之时,宅神何在?如果说西面不能"益宅",那么东西本是相对的名称,东西方为什么会吉祥不同?《辨祟篇》认为,人们在世上生活,不能不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做事之后,不能不有吉凶,如果逢吉,就说是择日之福;如果见凶,就说是触犯了忌讳,这完全是牵强附会,"逢富获喜,不在择日避时;涉患而祸,不在触犯岁月。"此外,王充还严肃地批评了那些从事迷信活动的职业骗子,在《辨祟篇》指责他们"巧惠生意,作知求利,惊惑愚暗,渔富偷贫,愈非古法度,圣人之至意也。"当然,王充的思想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他没有认识迷信的社会本质,没有用科学的观点结实吉凶祸福,甚至还夹杂着宿命论思想。但是小疵难掩大醇。王充是一位思想界的勇士,敢于站出来,以大无畏的精神抨击传统观念,多么难能可贵。
宋代司马光的《葬论》首先列述了当时流行风水术的情况:古代有些人讲究厚葬,其实厚葬是有损无益的。现在的人虽然不一定讲究厚葬,但是讲究风水,被许多的阴阳禁忌拘束着,比古代还要加甚。古时人埋葬,没有一定的地方,也没有一定的日子,现在流行所谓《葬书》,要察看山川地区的形势,考查年月日时的千支,以为子孙的贵贱贫富寿夭贤愚,都是由这些决定的。不是这个地方,不是这个时间,就不可以下葬。人们都受迷惑而相信这些,于是死去父母的人往往很久不埋葬父母,说是岁月不利,又说未有吉地,常常有凡十年、几辈子不葬的。这真是令人叹息!
在其他文献中司马光也屡次批判风水术。如《言山陵择地札子》中说:"国之兴衰,在德之美恶,固不系葬地时日之吉凶。"在反对风水术的同时,力倡乡土教化。当时,宋太宗主张以文德治天下,司马光深明其理。他觉得应当从地方风化抓起。鼓励地方办学,举荐地方人才。他的故乡是山西省夏县。夏县地处太行山麓的西南端,黄河自北而来东折入海,襟山带河的形胜,使司马光常常引以自豪。他认为只有保持纯美的风俗,才能涵濡孕育人才。司马光不信风水术,但不否认扫墓行为。他认为祭奠是一种表达哀思的方式。他连上三状,请求调任离家乡较近的虢州,以便洒扫先茔。他认为孝是仁政之本,只有讲孝德,才能使家庭和睦,社会井然。他之所以不信风水术,是因为他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能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在他的哲学代表作《潜虚》中,论述了无所不包、万物之祖的"虚","虚"是一种元气,"虚"生阴阳,阴阳作用而生万物。世上没有鬼神,也没有天命。
张居正,明代政治家。他受神宗重用,推为首辅,实行改革,主张整饬吏治,加强兵备,条整税制,移风易俗。撰写了《葬地论》,用唯物主义思想批判了风水迷信。文章开头,张居正就表明了鲜明的立场:"世言葬地能作人祸福,谓葬得吉壤,家必兴隆;得恶地,家必衰替;若影响桴鼓之符应者,悉妄也。"为什么风水是虚妄的呢。?张认为:"人死则精神消散,魂气飞扬……不复觉者也。……若体魄块然无知,与土石等耳,虽得吉地,岂能使之通灵乎?"张又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斯天道也。然亦有不尽然者,今曰家之兴替皆系于葬之吉凶,则人欲避殃而趋祥者,惟取必于地而已,又恶用作善位哉!"他接着举例说:古代的人是不讲究风水的,把死人抛到山沟;北方游牧民族把父母的尸体弃到野外;西方的人死后用火烧掉;吴越的人采用水葬;他们的子孙为什么有贵有贱?还有那些大人物,如黄帝葬在桥山,埋葬的仅是衣帽;尧葬在济阴,没有做墓;禹葬在会稽,不改变地面的位置;季历葬在楚山脚下,流水浸蚀了他的坟墓,他的儿子周文王并不感到悲伤;魏惠王死后,因雪下得太大,就改期再葬;他们都不讲究风水,子孙却掌握着国家大权。至于普通老百姓,他们的尸体总是随便扔在荒丘,而他们的子孙却暴发当官,这是遵循的哪一种相墓之术呢?
因此,该批判什么?该继承什么?成为我们现在要研究风水的课题。
对风水,历来褒贬不一,各有所论。过去是服务于帝王,后来又深入到民间。其文化和社会影响不小。有人打比方说,风水犹如一块太岁土,由千百年来酿聚而成,圆不溜秋,蠢蠢欲动,使人看着惊恐,试着尝尝还有点味道,这种说法对与不对,姑且不论,但有两种现象必须正视,一是风水的物化表征,二是它的浸润深层。中国风水并不具有科学的理论建构模型。它不具备统一的核心理论基础,没有中介桥梁的解释对应关系,更无完整的逻辑推理结论。所以它不能称作科学。但是,风水论的物化表征却又是一番景象。中国的殿堂宫陵,依山傍水的族居,合乎天然的布局,多种功能的民宅庭园,还有独具一格的南北建筑格局及风貌,以及怡情山水的寓意,等等,特别是中南诸省的城市形胜、园冶艺术与民宅民居,曾使外国的考察团大为倾倒,称羡不己,因为它是民族的,又是独有的。当然,这些方位与空间及模式艺术,有风水的一部分功德,但更是历代建筑师与劳动人民的杰出创造。中国传统建筑,体现的是中华哲学的底蕴,整体系统的观念,直觉的思维的写意,寓情于景的意识,审美脱俗的情趣。它传达的信息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和外在性格。从功利上讲,它讲究自然与人的和谐,生态平衡,选择环境,障空补缺,利用地势,防止灾害,住行方便。这样说,风水又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因为它内里有着合理的因素,我们需要研究和认识。可惜的是,千百年来,风水所采取的手段和手法中被羼进了许多不能理解和证实的巫术测算,死板的法则和吓人的神煞,逐渐沦为末流。这就引发了第二种社会现象,即在现在的商品大潮的冲击下,有的连"青乌子"为何物也不知的人,也挟起罗针,走村串乡,比比划划,靠吓人骗钱,据说有的"风相",一天可挣一千元。这些人中也可能有师字辈的高手,但肯定为数极少。这种深层浸润所生产的负面效应,对社会发展并无助益。史料上和现今报刊上所揭露的事便不少。
因此,我们应该批判什么?
一、要批判"吉凶修辞法"。这种修辞法的最大特点是故意将一些原本应该用的"理想"、"实用"、"适宜"、"科学"、"美观"、"好看"、"气派"、"幽静"等不同字眼予以概括的事项,都抽象为"吉";而将其反对项都抽象为"凶";再加上一些应验说法,以此神化其学,秘化其术。
二、要批判"葬先荫后论"。"葬先荫后论"是风水先生的一种狡狯之计,它使得风水术在世俗社会里别具一种魅力。然而由于它借风水而言人事,所以最为历代学者所诟病。
我们又应该继承什么?
一、要继承"开发杨益文化,弘扬救贫精神"。杨公潜心二十余年,研究、发展、实践并传授堪舆秘术,匡真扬善,救贫扶弱,德艺双馨,声名鹊起,遐迩闻名,故能流芳千古,佳誉永驻。故称之为中国风水宗师。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杨公风水理论著作,杨公著书有:《疑龙经》、《撼龙经》、《画夹图》、《四大穴法》、《立锥赋》、《拔砂图》、《胎腹经》、《望龙经》、《倒杖法》、《葬法倒杖》、《青囊奥语》、《天玉经》、《玉尺经》等等。我们要把古代的杨公风水理论与现代的实际状况相结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找出其可信性与可行性,造福人类。
二、要继承"人地和谐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装点自然,这就是两千年来中国堪舆学家对于人和自然关系的一贯主张。风水术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不急功近利,不以地形复杂为坏事,而是抓住山水做文章,在阳宅和阴宅建设中,因山水而建筑,用建筑美山水,通过建筑这个中介物,将人、地即自然高度和谐为一体。在这种和谐关系中,既不存在人格神对人的绝对主宰,也不存在人对自然物(大地)的征服改造。
三、要继承"环境保护论"。风水是一门有关人和周围环境(主要是山川地貌)关系的学问体系和信仰体系。作为学问体系,风水除了教导人们如何进行建筑,还教导人们如何植树,以培生气;作为信仰体系,风水除了教导人们不该如何进行建筑,还教导人们不该如何开挖采掘,以护形势。"培生气"、"护形势"虽说出之于保护风水,然而其客观效果实际上却是保护了环境,保护了生态,保护了大自然。
四、要继承"术艺合一论"。术是科学、技术、生产,艺是美学、艺术、设计。由于风水文化本质上将科学与美学统一在一起,将技术与艺术结合为一体,因而自有一番不同于单一科学(技术)或单一美学(艺术)的魅力。也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们评价风水理论和风水现象时,就不能单独以科学技术为参照体,将其中不合乎科学技术规律(但是却可能合乎美学艺术规律)的东西一概斥之为迷信。
五、要继承"形势兼备论"。风水术不仅是一种视形之法,更是一种视势之法,有时视势比视形更重要。风水上将"视势"称作"看龙脉",实在传神地反映了中国的建筑意境和中国精神--龙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总之,今后我们对于堪舆之学,似不宜徒用"江湖术数"和"封建迷信"一类的话,一味予以否定,而应当从学术的立场,多方面进行剖析。"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才是我们研究风水的最佳途径。

 

作者:梁祖锋
系:泉州市道教协会会员
泉州市远宏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