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国流行在江湖上的所谓"风水",欺骗、坑害人民达近千年之久,特别是近数十年来,蒋沈的三元"地理"(其实是"天理")泛滥于国外及我国沿海一带,造成了严重后果,搞乱了人们的思想和风水的形象。由于我年迈,残年不多,因此迫不及待地要为风水正名,进行拨乱反正。
其内容暂订为:
一、郭璞《葬书o原著》(下称原著)简介
二、浅论世界风水在中国,中国风水在赣州
三、炮打居心不良,自欺欺人的蒋大鸿
兹分述如下:
一、郭璞《葬书o原著》简介
以往"风水"一词忌讳出现在正式刊物上的,原因就是人们受《辞海》对"风水"解释的影响。《辞源》载:"俗称堪舆家言为风水",《郭璞葬经》"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行有止,故谓之风水。"《辞海》载:"亦称堪舆,一种迷信。"人们又结合现存的江湖"风水"现象,从而把风水打入了牢笼,以堪舆、易学文化……以及最近出现的新名词"建筑风水文化"而代之。
最近国家权威杂志《中国国家地理》于2006年第一期出版了《风水专辑》体现客观公正的唯物辩证主义的精神,打响了正名风水的第一炮,开创了风水争鸣平台,持不同意见者畅抒已见,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有可能把中国的正统风水,即郭(璞)杨(筠松)风水,从牢笼中释放出来,人们再也不必对风水忌讳了。
我在《搞风水走正道》一文中说过了,"在清代已没有纯正郭杨风水的风水师,连众知的清代大学者纪昀也闻不到风水的气味,可证清代就很少懂风水的人了。"今版的《辞海》不会早于清代,《辞海》是晚于《辞源》的,怎么会知道风水是什么呢?
"风水"一词,最早出现在为晋代之冠的文学家、训诂学家郭璞撰《葬书o原著》(下称原著),根据《原著》的内涵,我已介绍其正确概念,可称为定义吧。所谓风水,即是建筑,建筑也即是风水,风水是建筑的理论主导,建筑仅仅是风水的施工,构木为巢,即是原始风水,也是原始建筑。像这样具体的科学的风水,为什么沧为迷信呢?这要从郭璞《葬书o原著》说起。
1、《原文》亮相(李定信订正)
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夫阳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纳骨,以荫所生之道也。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粟芽于室,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气之盛,而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经曰:外气横行,内气止行,盖言此也。经云: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土者,气之母,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故藏于涸燥者宜深,藏于坦夷者宜浅。经曰:土行气行,物因以生。
葬山之法,势为难,形次之,方又次之。
夫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与形顺者吉,势与形逆者凶。势凶形吉,百福希一。势吉形凶,祸不旋日。千尺之势,宛委顿息,外无以聚内,气散于地中。经曰:不蓄之穴,腐骨之藏也。
上地之山,若伏若连,若原自天。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其来若奔,其止若尸,若怀万宝而燕息,若具万膳而洁斋。若橐之鼓,若器之贮,若龙若鸾,若腾或盘,禽伏兽蹲,若万乘之尊也。
地势原脉,山势原骨,委蛇东西,或为南北,宛委自复,回环重复,若踞而侯也,若揽而有也。若进而却,若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工。土厚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如万金。经曰:形止气蓄,化生万物,为上地也。
地贵平夷,土贵有支。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以钟。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元)通,吉在其中。
经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势顺形动,回复终始,法葬其中,永吉无凶。
夫重冈叠阜,当择其特。大则特小,小则特大。参形杂势,主客同情,所不葬也。
夫支欲伏于地中,垅欲峙于地上。支垅之止,平夷如掌。故经曰:支葬其巅,垅葬其麓。卜支如首,卜垅如脚。形势不经,气脱如逐。
夫人之葬,盖亦难矣。支垅之辨,眩目惑心,祸福之差,侯虏有间。
山者,势险而有也,法葬其所会。故葬者原其所始,乘其所止。审其所废,择其所相,避其所害。浅以乘之,深以取之,辟以通之,阖以固之。乘金相水,穴土印木,外藏八风,内藏五行,天光下临,地德上载,阴阳冲和,五土四备,是以君子夺神功改天命。经曰:目力之功,工力之具,趋全避缺,增高益下,微妙在智,触类而长,玄通阴阳,功夺造化。
天光发新,朝海拱辰,龙虎抱卫,主客相迎,四势端明,五害不亲,十一不具,是谓其次。
经曰:山来水回,贵寿丰财。山囚水流,虏王灭侯。
夫土欲细而坚,润而不泽,裁肪切玉,备具五色。乾如穴栗,湿如割肉,水泉砂砾,皆为凶宅。
经曰:地有四势,气从后八方。故砂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顺兆页。形势反此,法当破死。故虎蹲谓之衔尸,龙踞谓之嫉主,玄武不垂者拒尸,朱雀不舞者腾去。
盖噫气为能散生气,龙虎所以卫区穴。叠叠中阜,左空右缺,前旷后折,生气散于飘风。经曰:腾漏之穴,败椁之藏也。
土圭测其方位,玉尺度其遐迩。以支为龙虎者,来止迹乎冈阜,要如肘臂,谓之环抱。以水为朱雀者,衰旺系乎形应,忌乎湍激,谓之悲泣。
朱雀源于生气,派于未盛,朝于大旺,泽于将衰,流于囚谢,以返不绝。法每一折,储而后泄,洋洋悠悠,顾我欲留,其来无源,其去无流。
经曰:外气所以聚内气,过水所以止来龙。千尺之势,百尺之形,势来形止,前亲后倚,为吉藏也。
势如万马,自天而下,其葬王者。势如巨浪,重岭叠嶂,千乘之葬。势如降龙,水绕云从,爵禄三公。势如重屋,茂草乔木,开府建国。势如惊蛇,屈曲徐斜,灭国亡家。势如戈矛,兵死刑囚。势如流水,生人皆鬼。势如负扆,有垅中峙,法葬其止。
王候崛起,形如燕巢,法葬其凹,胙土分茅。形如侧垒,后冈远来,前应曲回,九棘三槐。形如覆釜,其巅可富。形如植冠,永昌且欢。形如投算,百事昏乱。形如乱衣,妒女淫妻,形如灰囊,灾舍焚仓。形如覆舟,女病男囚。形如横几,子灭孙死。形如卧剑,诛夷逼僭。形如仰刀,凶祸伏逃。牛卧马驰,鸾舞凤飞,螣蛇委蛇,鼋鼍鳖龟,以水别之。牛富凤贵,形类百动,葬者非宜,四应前按,法同忌之。
山之不可葬者五:气以生和,而童山不可葬也;气因势来,而断山不可葬也;气因土行,而石山不可葬也;气以势止,而过山不可葬也;气以龙会,而独山不可葬也。经曰:童断石过独,生新凶,消已福。
经曰:穴有三吉,葬有六凶。藏神合朔,神迎鬼避,一吉也;阴阳冲和,五土四备,二吉了;趋全避缺,增高益下,三吉也。阴阳差错为一凶;岁时之乖为二凶;力小图大为三凶;凭持福力为四凶;僭上逼下为五凶;变应怪见为六凶。经曰:穴吉葬凶,与弃尸同。
经曰:势止形昂,前涧后冈,龙首之频,鼻颡吉昌。角自灭亡,耳致候王。唇死其伤。宛而中蓄,谓之龙腹,其脐深凹,必后世福。伤其胸肋,朝穴其哭,是以祸福不旋日。经曰:葬山之法,若乎谷中,官应速也。
2、《原著》的精华
(1)、风水主旨;《原著》云:"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2)、生气的概念;《原著》云:"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土者,气之母,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阴阳冲和,五土四备"、"五土四备,二吉也"。以及"土欲细而坚,润而不泽,裁肪切玉,备具五色"。
综合上述的内容,我们知道,所谓生气,就是阴阳气。这种阴阳气,噫噎出来便是风,上升则为云,遇冷下降,成为雨,而是发生、发展、运动、变化于地(球)中的,谓之生气,它的组成,就是"土生气,气生水"即是土和水。什么土呢?从"五土四备"、"备具五色",可知是五土。所谓五土,是古人把所有元素,包括没有发现的在内,归纳为金、木、水、火、土五类,即是说:生气是所有元素,包括没有发现的在内和水的混合物。又从"土生气,气生水",可以知道,水是气(氢和氧)所生。因此,生气的概念是所有元素和元素中氢和氧化成的水(H2O)的混合物。
(3)、生气的功能;《原著》说"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又说"土行气行,物因以生。"由此可知,生气的功能是生万物的,而且它生万物是因五土(所有元素)的运动变化(土行),阴阳气的对立斗争而产生万物。因此,地球世界是生气的世界。
(4)、风水的概念;《原著》说"……气行也,因地之势。气聚也,因势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那么"使",就称之谓风水了。要使,人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因而人们所采相应的措施,就谓之风水。
什么措施呢?首先要了解生气聚和行的情况和聚、行的规律,故而要进行勘察,勘察后的数据要进行分析研究,然后使用某种形式,如阴宅的建坟墓与佛教的建葬塔等,阳宅的建住房、商店、工厂……等,以达到生气"聚而不散,行而有止"的目的。因此,所谓风水,指的是人们对生气的勘察、分析、研究、规划、设计以及人的行为的总过程。这与建筑是一码事。所谓建筑,据《辞海》载:"建筑是建筑物和构造物的通称",建筑物,一般主要供人们进行生活、生产或其它活动的房屋或场所。构造物,一般是指人们不直接在内进行生活和生产的场所,如园林建筑和交通设施等,因此,所谓风水,即是建筑,建筑也即是风水。风水应该是建筑的理论主导,而建筑是风水的施工。古之构木为巢既是原始风水,也就是原始建筑。
(5)、辩证法;《原著》说"外气所以聚内气,过水所以止来龙。""外气横行,内气止生"。"外无以聚内,气散于地中"。"积止聚冲,阳和阴工",说明了乘生气的内气与外气相互辩证。
(6)、重于景观;在势方面:《原著》说"势如万马,自天而下","势如巨浪,重岭叠嶂","势如降龙,水绕云从","洋洋悠悠,顾我欲留,其来无源,其去无流"……。在形方面:形为燕巢,形如侧垒,……。
尤以实践家杨筠松《玉尺经o原著》中《逐吉赋》开章说:"或居于四维之地,或见于六秀之方,若尖齐高耸,君子可心求官,低小方圆,土庶亦应致富"。其它如"乾马喧天,坤申望月,艮狗依市,巽鸡鸣阙","太徽临御,南极星辉,金皆步武,玉殿传书"
……。《天机赋》说:"若水之波,若马之驰" ……,尤以"赦文若带桃花,难乘清白之风,悠扬清澈,女反贞贤"说明了景观好,不但不坏事,而且有可能变凶为吉。
(7)、具有革命性;《原著》说"是以君子夺神功,改天命",表达了《原著》的"人定胜天"的革命人生观。
(8)、科学性;"风水"争论的褒方说:"中国风水是具有地质学、人文学、美学、民俗学……等"这是对中国现行的社会"风水"而论,《原著》说"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能发生万物的中国风水,还有什么科学不包括在内呢?现在的航天科学,还不是属于生万物之一的科学吗?应该说:"中国风水,包含了所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9)、不足之处;①《原著》说:"山之不可葬者五,气以生和,而童山不可葬也。气因势来,而断山不可葬也,气因土行,而石山不可葬。气以势止,而过山不可葬也。气以龙会,而独山不可葬也。"根据"生气普遍存在"的定律,应改为五不宜葬。②《原著》说:"势为难,形次之,方又次之",这里说的"方",是指八宅卦例"风水"的方,可见郭公还没有把八宅完全否定。杨筠松实践的方,应该以"方为难,势次之,形又次之"。因为风水术是以方定性的,"势与形应"而方不应,吉化为凶。"势与形不应",而方应,可避凶,或可趋吉。
说到这里,我要声明一句,中国正统风水,即郭杨风水是博大精深的,浅学菲材的我也只是触及到它的边缘,特提浅见,供诸教授们、学者们参考,便于研究中国风水而已。
3、托名的风波
早在元代(1279-1368)赵访撰《葬书问对》说:"或问葬地之说理有足乎?对曰:有之。然则其说孰胜?对曰:《葬书》至矣。问曰:《葬书》真郭氏之言乎,亦古有其传也?对曰:不可考。"
《钦定四库全书o《葬书》提要》载:"谨案葬书一卷,旧本题晋郭璞撰,璞有《尔雅注》已著录葬地之说,莫知其所自来。周官冢人墓大夫之职,皆以族葬,是三代以上葬不择地之明证。《汉书o艺文志》"形法家"以宫宅地形与相人相物之书并列,则其数自汉始明,然尚未专言葬法也。《后汉书o袁安传》载安父没,访求葬地,道逢三书生指一处,当世为上公,安从之,故累世贵盛,是其术盛传东汉以后,其特以是擅名者,则璞为最著。
考璞《本传》载:"璞从河东郭公受青囊中书九卷,遂洞天文五行卜筮之术。璞门人赵尝窃青囊书,为火所焚,不言其曾著《葬书》。唐未有《葬书地脉经》一卷,《葬书五阴》一卷,又不言为璞所作,惟《宋志》载有璞《葬书》一卷,是其书至宋始出。其后方技家竞相粉饰,遂有二十篇之多,蔡元定病其芜杂,为删去十二篇,荐其八篇,吴澄又病蔡氏未尽蕴奥,择其至纯者为《内篇》,精粗纯驳相半者为《外篇》,粗驳当去而姑存者为《杂篇》,新喻刘则章亲受之吴氏为之注释。今此本所分《内篇》、《外篇》、《杂篇》,盖犹吴氏之旧本,至注之出于刘氏与否则不可考矣……"。
郭璞(276-324)是晋(265-419)时人,而《葬书》至宋(960-1276)始出,时隔七百年,于是《葬书》是托名郭璞所撰的风波就掀起来了。
当代作者王青先生撰《中国古代风水术》中说:"……其一《晋书》不载,其二《神仙传》不载,其三《隋志》无,其四《唐志》无,《撼龙经》绝不言及郭璞,《宋志》始载,所以此书乃宋朝所作。从行文来看,不像是职业方士所作,而是一位知识分子的手笔。"
《古代风水术注评》也不示弱,其说"……现在存在最大分岐的是,《葬书》是不是郭璞所作?我们认为不是,理由在于:
如果郭璞作有《葬书》,对待如此重要的书籍,为什么《晋书o郭璞传》不记载?唐代的文献目录也不记载。
《葬书》有十五次提到经曰,说明《葬书》是综合并研究其它风水书籍而撰写的,作为风水鼻祖的郭璞怎么可能在他之前有那么多经典?
《葬书》中提出了风水概念,这在汉晋文献中没有先例,则与时尚 相殊。
我们认为,根据《宋志》首载郭璞《葬书》,可以断定《葬书》是唐宋间的作品。对据《葬书》专讲形法,可以断言它出自江西学派。
综合上述的问题,我们来研究一下:
(1)、唐代以前的《志书》和文献为什么不载?
我国历代封建帝王自命为天子,是至高无上的,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民间的金银财宝为皇家独占,美貌才女被征为皇帝的贵妃宫女,早在晋代之前的《后汉书o袁安传》已载有袁安葬父求葬地后,累世贵盛之说,而郭璞《葬书》能出王者、三公……的宝典,还可以流传民间吗?无疑被收禁于皇朝,成为"禁中玉函秘术"。撰《志书》、《文献》者都没有见过《原著》的面,岂有载《原著》耶?
(2)、为什么《晋书o郭璞传》不载呢?很显然《郭璞传》不是郭璞撰的,郭璞撰的《原著》在当时无人知道,撰《郭璞传》者,岂知有《原著》耶?
(3)、郭璞之前为什么有那么多《经曰》的《经典》?经曰,不见得就有经曰的《典籍》,蔡元定渗入的"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的谬论,也不是"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吗?
上述诸端都不可能证明《葬书o原著》不是郭璞撰写,而是唐宋人托名撰写的。
4、说《葬书》托名撰写的,我们来找一找这位撰写的人吧。
王青先生说:"……从行文来看,不像是职业方士所作,而是一位知识分子的手笔"。哈!哈!太幼稚了,职业方士就没有知识分子吗?当然,知识分子的职业方士也不可能撰《原著》的,只有懂风水的最高最高的知识分子才可能是《原著》的作者。
唐宋人之间的最高级知识分子,当推理学家朱熹和他的高弟子蔡元定吧,连生气都理解为与死气对称的"生气",可证是不可能撰《原著》的,何况在朱熹之前已经有了《葬书》。
宋初三先生,教育家胡瑷(993-1059)、学者孙复(992-1057)、文学家石介(1005-1045),他们是以"仁义礼乐"为学,对风水是外行的,更不可能撰《葬书》。而且《葬书》理论的实践家唐未杨筠松(814?-906?)之前,已经有了《葬书》,因而唐宋之间是不可能有撰《葬书o原著》的人。
在唐代,据《人子须知》、《古今图书集成》载的风水界名人,如李淳风(太宗627-644时人)撰《小卷阴阳正要》,李虚中(762-813上)是命理家作《李虚中命书》,一行禅师(665-750)著《大衍历》、《大日经疏》擅长历法,邱延输(玄中713-755时人)著《理气心印》,卜则巍(南唐923-933时人)著《雪心赋》,这些人所撰的书,其文词和内容与《原著》都不符合,虽其中《雪心赋》含有部份《葬书》内容,和何溥(五代十国907-959时人)著《灵城精义》有部份《葬书》内容,其文词、语气都不如《葬书》,可证在唐代没有撰《葬书》的人才,而杨筠松之后,出现了《葬书》这一原因容后叙述明白。
唐之前为隋代(589-617),肖吉著《葬经》六卷,而《隋书o肖吉传》说:"谨按《葬经》云:……气王与姓相生,大吉,今星气当冬王,与姓相生,是大吉利……。"其理论是论姓音,显与郭璞《葬书》论乘生气是不相符合。
隋之前南北朝,查无风水书的著作。
朔而古,那就是晋朝9265-419)了。据《古今图书集成》载"郭璞,晋代,字景纯,著有《葬书锦囊经》。陶侃,晋代,字仕衡,著有《捉脉赋》。韩友,晋代,字景先,舒城人,是个读书人,师从伍振学习《易经》能图宅相冢"。韩友是学《易经》的,不必言也。
《辞海》P158载:"郭璞(276-324)东晋(按:东晋(317-429)应称晋代)文学家、训诂学家,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天、属山西)人,博学好古文奇字,又喜阴阳卜筮之术,东晋初为著作佐郎,后王敦任为记宝参军,敦欲谋反,命其卜筮,璞谓其必败,为敦所杀。王敦平,追赠弘农太守。擅长诗赋。所作《游仙传》,通过对神仙境界的追求,表现优生避祸的心情。《江赋》也较有名,所著《尔雅注》《尔雅音》《尔雅图》《尔雅赞》,集《尔雅学》的大成。今存《尔雅注》三卷,刊入《十三经注疏》中。又有《方言注》,以晋代语词解释古语,可考见汉晋语言的流变。另有《山海经注》、《穆天子传注》,原集已佚。今传《郭宏农集》系明人所辑。"
《辞源》载:"郭璞,晋闻喜人,字景纯,博学有高才,为东晋(应为晋代)之冠,尤妙于阴阳历算五行卜筮之术,所占多奇验,文学几为数术之所掩,著书有《尔雅注》、《山海经注》、《穆天子传注》、《楚词注》、《尔虚上林赋注》数十万言,后为王敦所杀"。
《辞海》载:"陶侃,陶侃(259-334)东晋庐江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字士行(或作士衡)初为县吏,渐至群守。永嘉五年(311),任武昌太守,率军讨杜弢,调任荆州刺吏。三年讨平杜弢,为王敦所忌,调任广州刺史,朝夕习劳,敦败,复还荆州。后苏骏祖约作乱,调军协助收复建康(今南京)升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军事。一生精勤吏职,常勉人惜分阴,为人所称。"可见陶侃是武官、撰风水典籍《捉脉赋》,仅属形法一部份,大有未撰《葬书》的可能性。再者《捉脉赋》署名陶侃,撰《葬书》为何不署自己的名呢?晋代除"世人比之诸葛孔明"的陶侃外,别无撰《葬书》的人才。
其它考证,单就《辞海》言,郭璞的特性"好古文奇字"一点,《原著》的内容,特别是未段的"龙首之频"的首字和支、频,"鼻颡吉昌"的鼻和颡,"角自灭亡"的角与自,"耳致侯王"的耳与致,"唇死其伤"的唇和其,"宛而中蓄"的宛,"伤其胸肋","朝穴其哭"的其、胸肋和哭,"若乎谷中"和"官应速也"的谷中与官。在历代的中国风水"风水"书籍和作者中,以"好古文奇字"论除郭璞《原著》外,是找不出第二人的。
5、蔡元定渗入《原著》"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的谬论
《四库全书<葬书>提要》载:"……其后方技家竞相粉饰,遂有二十篇之多,蔡元定为病其芜杂,为删去十二篇,存其八篇……"
我的祖传本是所谓"方技家竞相粉饰,遂有二十篇之多"的二十篇本。《地理直指原真》收录的和《地理正宗》、《古今图书集成》收录的是方技家竞相粉饰之前的长篇本。
《长篇本》与《二十篇》本二者相较,文词和文序大致相同,唯《祖传》本、《原真》本多"藏也"二字。所谓蔡氏删去的十二篇较之二十篇,仅仅是删去十二个篇目,存其八个篇目,少九十一字,可见《四库提要》所说是靠不住的。
蔡氏所删的问题不大,原则上没有违背乘生气的主旨,错误最大的是渗入"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十个字,与乘生气理论相悖。
(1)、生气是否乘风则散呢?
首先我们回忆一下什么是生气?所谓生气,就是发生、发展、运动、变化于地(球)中的所有元素,包括没有发现的在内,与元素中的氢和氧化成的水(H2O)混合所产生的阴阳气,谓之生气。
什么是风呢?《原著》开章就说:"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明明白白的说明了风是地(球)中生气噫噎到地(表)外,就叫做风,即是我们通常说的"空气流动而成风"的风。二者所占空间是不相同的,生气是处于地(球)中的,而风是处于地(表)外的,生气如何能乘风呢?要乘风,生气必须噫噎到地外,噫噎到地外后,生气又不称为生气而成为风了,尤如万物都属于生气的范畴而各有其本名,即人类称为人,不称为生气。那么,只有风乘风,所散的也是风,而散不了地(球)中的生气。因而"气乘风则散"是错误的。
(2)生气"界水则止"更属错误,《原著》说:"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地球世界的万物,都是生气所生的,地球世界是生气的世界。《原著》只有"过水所以止来龙"的文句,而没有"界水则止"的文句,很简单的道理,界水止住了生气,对岸就没有万物,地球世界也不存在了。
不仅如此,蔡元定在其《发微论o微著篇》中还说:"经曰,气乘风则散,脉遇水止,无脉无气者,水害之也"。可见蔡元定是不理解生气的。
6、吴澄增益《原著》八葬之谬
《四库o葬书提要》载:"……吴澄又病蔡氏未尽蕴奥,择其至纯者为《内篇》,精粗纯驳相半者为《外篇》,粗驳当去而姑存者为《杂篇》……"
《四库》所录的《葬书》,就是所谓吴澄病蔡氏未尽蕴奥而删正的《三篇》本。其所谓"至纯者"而不纯,如《原著》的"葬山之法,势为难,形次之,方又次之"。擅改为"葬山之法,若呼吸中,言应速也"。简直是文词不通。
其所谓精粗纯驳各半者,都是《原著》至纯的,前后调动文序而已,并没有什么精粗纯驳相半的文词。
所谓"粗驳当去而姑存者"《原著》的全文非但没有"去",而增益了葬乾、葬坤、葬艮、葬巽、葬震、葬离、葬兑、葬坎等八葬,简直是信口开河,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如"夫葬乾者,势欲起伏而长,形欲阔厚而方。"有哪一座山,或称哪一条龙脉称为"乾者",论方,占有周天八分之一,其间有若干龙脉,都是势若起伏而长,形欲阔厚而方吗?势,任何龙脉的奔腾都是要求起伏,不起伏的龙脉也不可称有势,形阔倒要问阔到什么程度?形,论厚是无法论的。
"葬坤者,势欲连辰而不倾,形欲广厚而长平"。也是不通的。势,有什么倾的?倾,就没有势了。葬乾是阔厚,葬坤为广厚,阔与广有何区别?
"葬艮者,势欲委蛇而顺,形欲高峙而峻"。也是荒唐,委蛇是平面的弯曲,而高峙是上下的高低,势与形是不相适应……葬巽、葬震、葬离、葬兑等都是信口开河,对风水毫无义理。
《原著》就给风水界号称二大儒人的蔡、吴污陷得一塌糊涂,难怪乾隆朝博学多材,铁齿铜牙的纪昀也搞得闻不到风水的气味了,当今的风水研究学者,被导入岐途,更是无所适从。
二、浅论世界风水在中国,中国风水在赣州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风水是一枝独秀,追根溯源,它是我国古人晋郭璞(公元276-324)首创,因而郭璞被公认为中国风水鼻祖。风水一词,在世界各国的词汇里是找不到的,是我们伟大祖国独有的文化财富,是我国古人四大发明的又一大发明,故而全世界公认,世界风水在中国。
风水在我国经历了七千年以上的历史,由构木为巢的原始风水开始,经殷周(元前1793-元前247)的龟卜,卜筮相宅相墓,秦汉(元前246-24)的八宅相宅相墓,迄晋(公元265-419)郭璞集历代风水大成,撰《葬书》奠定了风水的古科学理论"乘生气",成为风水理论的核心。
西晋亡,东晋建立政权任王敦(266-324)为大将军,太宁二年(324)王敦屯兵武昌,任郭璞为纪宝参军。敦欲谋反,命其卜筮,璞谓其必败,璞为敦所杀,郭璞《葬书》即被收禁于皇朝为"禁中玉函秘术"。
《四库全书o撼龙经提要》载:"……唯术家相传,以为筠松名益,赣州人,掌灵台地理,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广明(880)中遇黄巢犯阙,窃《禁中玉函秘术》以逃,后往来于處(虔)州,无稽之谈,盖不足信也……。"
《江西通志》载:"杨筠松(840?-960?),窦州人……乃断发入昆仑山,步龙一过虔州,以地理术行于世……卒于虔,葬雩(于)中药口。"
《南安府志》说:"杨筠松,窦州人,僖宗朝,掌灵台地理事,官至金紫光禄大夫,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步龙后至虔州,以地理术传曾文辿(854-916)、刘江东(884-972),世称救贫仙人是也,卒于虔,葬雩(于)中药口"。
早在元代托克托等奉敕撰《宋史》,其《艺文志》载有"杨救贫著《正龙子经》一卷,及曾(文辿)杨(筠松)著《青囊经歌》一卷。"以及明代徐善继(1531-1612)《人子须知》也载有《疑龙经》、《撼龙经》等书,俱赣州杨筠松著,并说明杨公名益,号救贫仙,南唐(923-935)时人,曾文辿师。
根据上述资料,杨筠松是为避黄巢起义,携《禁中玉函秘术》即郭璞《葬书o原著》由京城长安来到赣州(原赣县)授徒传术,并卒于赣州,葬于中药口,即今之于都县宽田乡杨公坝,并有明清墓碑存于都县博物馆,这是铁的事实。
其它诸端暂且不论,今考证,郭璞《葬书o原著》(下称《原著》)以"乘生气"为主旨的实践家杨筠松,最可靠的著作是137字的《青囊奥语》以及《天玉经》、《玉尺经》三部。其中《青囊奥语》是《原著》的实施纲领,《天玉经》是实施细则,即操作规程轭要,《玉尺经》是步量吉凶的准绳,都是以乘生气为理论主导,从而形成了中国科学的,有系统理论的,具有实践规范的郭(璞)杨(筠松)风水。
这种风水是源于江西赣州,普及于江西,传遍于全国各地以及国外华侨驻地。世人都以赣州地理或江西地理著称,指的就是郭杨风水。故而中国风水在赣州。赣州就是中国风水的发源地。
(一)、赣州古城风水是郭(璞)杨(筠松)风水的施工
所谓赣州古城是指卢光稠扩建的在宋代砖砌的宋城。介绍赣州古城风水,首先要介绍赣州古城的始建者卢光稠(840-910)。
《赣州府志》载:"卢光稠,字懋熙,别名十七郎,赣州府上犹县双溪卢阳村人,唐僖宗(874-888)年间,政治腐败,王仙芝、黄巢之乱等农民起义,各地纷纷起兵自居一方,卢光稠与同邑潘全播(824-918)为防御计,相与聚兵,众推全播为首领,光稠为帅,梁开平三年(906),光稠领命于后梁(907-923),表示愿道路输贡赋,后梁太祖朱晃认可,置百胜军于虔州(赣州),授光稠为防御史兼五岭开通史,辖虔韶二州,后封舟汝王。卢光稠为巩固政权防御外敌,大举扩城以自固。
历代帝王,都是笃信风水的,当然,卢光稠将古唐城扩建为新唐城――宋城,是一定要请风水师的。
于都县葛溪乡上脑村《谭氏族谱》载:"谭府全播公次子承爵号文谟,袭父爵时,杨筠松住卢光稠家,同父与光稠镇虔(赣州),得《杨公全书o天元一气篇》,文谟公亲得杨筠松、刘江东二位堪舆家之秘,世世相传。……"
《刘氏族谱》载:"渊则公……我脉祖,字江东,号白头,……公与全播共为卢王参政时,杨筠松避乱至虔州,为防御史卢光稠葬父于石人坝,因此,遇杨公同会文辿、胡矮仙等肄业授术,遂得其秘……。"
据此,杨筠松为卢光稠葬父于石人坝,扩城的风水师,肯定首选杨筠松。
今就赣州的风水考证如下:
赣州城的祖山是崆峒山,经石船山(今杨仙岭)蜿延至天竺山,直延郁孤台为龙尽气钟。
1、阳宅风水
道台(今赣州公园)、府台(原地区老百货公司)、县台(原地委)、舟汝王府(今地区公安处)、拜将台(今儿童公园内)均立子山午向,坐戍子火穴。魏家大院,立申山寅向,丙申火穴,南市街"亦吾庐"立申山寅向,丙申火穴。新扩城的诚信街,西立申山寅向、丙申火穴,东立艮山坤向兼寅申,丙申火穴,今之中山路、建春门段立申山寅向,丙申火穴。
2、寺庙风水(赣州城内)
郁孤台正殿:乾亥山巽巳向,坐乙亥丁亥小空亡
八境台正殿:亥壬山已丙向,坐辛亥癸亥小空亡
文庙正殿:乾亥山巽巳向坐乙亥丁小空亡
海会寺正殿:亥壬山已丙向,坐辛亥癸亥小空亡
光孝寺大门:已丙山亥壬向,坐乙巳丁巳小空亡(因关闭未测正殿)
寿量寺正门(指原大门,非今大门)和正殿:乾亥山巽巳向,坐乙亥丁亥小空亡
赣州市郊区
杨仙岭"杨仙古庙"癸丑山丁未向,坐乙丑,丁丑小空亡)
通天岩正殿:
3、城门风水
东门,原名东门,街称东门街,有城门二道,内立子山午向,坐戊子火穴。外立子山兼癸,坐庚子土穴。
1931-1932年李振球部驻赣州后,改为百胜门,街称百胜路。
小南门,立子山午向,坐戊子火穴。
南门,原称南门,街称南门街(1931-1932年李振球部驻赣州,南门改为镇南门,街称文清路),建有三道城门,内立丑山未向,坐已丑火穴,中立丑山兼癸,坐己丑土穴,外立子山午向,坐戊子火穴,中道城门刘伯温(?-1375)为制赣州火灾,在墙面砌了一个大坎卦。
西津门,甲山庚向兼卯酉,坐穴丁卯火穴。
北门,(刘伯温扦)巳山亥向兼丙壬,坐穴乙巳火穴。
涌金门,丁山癸向兼午子,坐穴戊午火穴(现为申山寅向)。
建春门,申山寅向,坐穴丙申(现仍为申山寅向)。
上述坐穴定向全部是依据杨筠松《青囊奥语》的"颠,颠倒"及"金龙,一经,一纬义不同"而订的,凡属卢光稠扩城而建者,为杨筠松亲自布局,含寿量寺在内。其余清初以前所建者,均为杨筠松徒裔所建,阳宅和阴宅都属内外四局,寺观庙宇均坐穴小空亡。此属中国风水源于赣州之佐证一也。
(二)、杨救贫及其高徒都是赣州于都崇贤里人
曾文辿,《古今图书集成o附录》:"曾文辿,唐代,雩都人,是杨筠松的高徒,曾著有《阴阳问答》、《寻龙记》等书。"《地理丛录》"曾文辿,雩都崇贤里人……。"《四库o提要》"……相传曾文辿,赣水人,其父求已,先奔江南节度李司空,辟行南康军事,文辿因得筠松之术,后传于陈搏……。"《赣州府志》"唐乾符(874-879)年间,堪舆家言杨筠松(又名杨救贫),因避兵乱,携带《秘书省中禁术》和赶山鞭(又名赶龙杖)来到虔州……杨筠松去世时,将其地理秘术和赶山鞭授曾文辿、刘江东诸徒……。"据此,曾文辿是雩都崇贤里人无疑。
刘江东,于都县葛溪乡上脑村《刘氏族谱》载:"我脉祖渊则公,字江东,号白头,又名子昇,调市别名漆碗,世称见道先生……。"
刘江东在诸风水书中都注为上牢人,风水界人历来都不知道上牢在哪里?1997年3月,门徒刘东泉来我处,才知道刘江东是他们的祖先,所谓上牢,即今之于都县葛溪乡上脑村。于是余偕刘东泉三次亲访上脑村,勘察曾文辿点穴的刘江东墓和刘江东选址的刘氏宗祠。因而刘江东是赣州雩都县人亦无疑矣。
杨筠松是何许人?
据《四库o提要》、《人子须知》所载是赣州人,《江西通志》、《南安府志》所载是窦州人。究竟是哪里人?由于南宋灭亡时赣南文史资料被元兵烧毁一空,是难以查考的,但根据我所了解的情况,杨筠松应该是赣州人,理由如下:
1、说窦州人,是毫无根据的。遍查《辞源》、《辞海》没有窦州的地名,唯《康熙字典》有:"杀子纠于长窦",显系长窦非窦州,《曾氏族谱》说的山东窦州亦非。仅广东信谊有一度称窦州,但信谊县并无有关杨救贫的传说,而且杨筠松的著作全部是客家话。
2、杨筠松来赣州不是奉旨做官非到赣州不可,而是避黄巢之乱,不回老家而到异地,是人生地不熟。因而杨筠松来赣州,就是回老家于都崇贤里。
3、杨筠松携有"禁中玉函秘术"是保密文件,绝不会乱传别人的,肯定是传以给亲信门徒或可靠的老乡(曾文辿、刘江东)。
4、清乾隆四十三年,赣州知府名窦忻。彼时,大修《地方志》,窦忻所修《赣州府志》,所辖诸县《县志》皆称《赣州府志》为《窦志》,因而窦州为《窦志》所误(此属中国风水源于赣州之佐证二也<详见拙作《杨筠松探密》)。
(三)杨筠松在杨仙岭授徒传术
三僚《曾氏族谱o杨公仙师传略》载:"……因黄巢之乱,志欲归隐山林……至虔州之崇贤里黄禅寺,与吾祖文辿公邂逅于方丈之中,悟谈之下,文辿公感杨公所学非凡,遂拜其为师……。"
《赣州府志o杨仙岭传说》"赣州郡城(赣州古城)东北部贡江边上有座大山,山顶有条石船,因而得名为石船山。据传这石船山为一妖精千年修炼而成。曾扬言有朝一日,要到龙虎山张天师那儿拿一把扫帚作划船浆,使河水淹没虔州,此事为仙人杨救贫得知,急奔天庭,啟奏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当即派雷神下界五雷劈了妖精和石船,保全了虔州,拯救了万民百姓。虔州城内以及贡江两岸的万民百姓,为感谢这位杨大仙人,遂把石船山改名为杨仙岭,并在山上建杨仙庙,庙内安置杨仙塑像……。"
根据上述文献,所谓崇贤里为于都县属,并无黄禅寺,而杨仙岭未建杨公庙之前的左侧为观音堂,很可能名为黄禅寺。而且杨仙岭来龙祖山为崆峒山,所谓杨筠松步龙昆仑山,昆仑为崆峒所误。"杨筠松离长安步龙昆仑山,一过虔州"是不可能的事,因而杨筠松断发为僧在杨仙岭授徒传术是很可能的事情,此为中国风水在赣州之佐证三也。
(四)三僚不是中国风水第一村
三僚《曾氏族谱o杨公仙师传略》载:"杨公祖籍山东窦州府人世(氏)。父亲名淑贤,生三子,长曰筠翌,次曰筠殡,三曰筠松,字益,号救贫。……至四十五岁因黄巢之乱,志欲归隐山林,偶遇九天玄女,授以天文地理之术,遂携"御库秘籍",弃职云游天下,寄情于山水,印证所学。至虔州之崇贤里黄禅寺,与吾祖文辿公邂逅于方丈之中,悟谈之下,文辿公感杨公所学非凡,遂拜其为师……故亲卜宅,得今之兴吧僚溪……因授我祖文辿公以钳记,曰:"僚溪山水不易观,四畔好峯峦。甲上罗经山起顶,西北廉幙应。南方天马水流东,仙客拜朝中。出土蜈蚣艮寅向,十代年中官职旺。今迁此地为尔居,代代拜皇都。初代钱粮大兴大,只因丑戌相刑害。中年富贵发如雷,甲木水栽培。兔马生人多富贵,犬子居翰位。今钳此记付于辿,三十八代官职显。"
上述传略,说杨筠松的父亲和兄弟三人,以及山东窦州府,在赣南各地并无传说,或文献记载,是毫无事实根据的。其中说杨筠松天文地理之术为九天玄女所授,纯属虚构,岂非杨筠松掌灵台地理而不懂天文地理?
其授曾文辿之钳记,尤属荒唐,非但文词浅陋,而且不符事实,以其中"丑戌相刑害"而论,是属日家三刑,系丑刑戌,戌刑未,未刑丑,是丑刑戌而戌不刑丑,丑戌相刑害是错误的,掌灵台地理官至金紫光禄大夫的风水宗师杨筠松岂有不知道日家的基本知识?
在2004年7月13日《赣州晚报》B12版登载了"中国堪舆文化第一村――三僚",把历史事实颠倒了黑白。2005年12月13日,我偕学徒王庆孝、张馨艺等新赴三僚考证,落实资料如下:
1、杨公庙
廖氏杨公庙,杨公塑像左边为廖禹塑像,右边为当地某神塑像,是不符事实。
杨公的高徒,仅曾文辿和刘江东二人,廖禹(1120-1190)是南宋(1127-1276)时人。
杨筠松授徒的传承,据《葬书新注序》载是杨筠松传廖三,廖三传廖禹。因而廖禹非杨公二世徒,而是三世或四世徒。其"风水"代表作《阴契阳符》和《诸入式歌》内容复杂,包罗了许多"风水"书的内容,廖禹是一位居住在金精洞碧虚宫通阅了许多"风水"书而无风水实践的人物。可证其塑像是错误的。
该庙所立山向是子山午向,坐戊子火穴,有违《青囊奥语》"金龙(水口)一经(七十二龙)一纬(二十四山向)"的郭杨风水实践纲领。
似此,三僚若是中国风水第一村,连杨公的直授的学徒都会搞错吗?
2、阳宅风水
(1)、廖氏某牌坊立庚山甲向,坐穴大空亡。
(2)、下廖二房祖祠立壬山丙向兼亥已坐癸亥水穴,符合郭杨胡(舜申)新法的绝向墓流。
(3)、邦公祠立壬山丙向,坐穴大空亡,三元"地理"所扦。
(4)、无蚊祠,立壬山丙向,坐穴大空亡,(据称文天祥曾经过此祠)
(5)万方祠,立申山寅向,坐丙申火穴,其水口为艮寅,属水冲长生,属郭杨胡法的绝向绝流或三元"地理"所扦。
3、阴宅风水
(1)廖家祖坟,水口乙辰,立壬山丙向,坐穴大空亡,属明徐善继(1530-1621)正五行"风水"法,或三元"地理"所扦。
(2)曾家祖坟,水口艮寅,立申山寅向兼庚甲,坐戊申土穴,属正五行三合长生法所扦。
根据上述定向,均非郭杨风水法。
4、地理(风水)师
据传,三僚村的村民,大多外出做"地理"发了财,当今该村新房林立。可见该村"风水"师之多,实为全国之冠。但从他们从事风水的实践来看,其所作所为与杨公风水相悖,比如,以赣县所建客家文化城中的杨公庙而言,据说是聘请三僚风水水平最高的风水师所为,从其杨公塑像而言,杨公身穿的衣服中间,画了一个太极图。众所周知,太极图是陈搏(希夷)在华山所绘,据《人子须知》载,陈搏(希夷)(?-989)是曾文辿(854-916)徒,属杨公三世徒,即杨公时代是没有太极图的。此为谬误之一;
杨公塑像身背雨伞而坐着,既非坐像也非外出像,可能是外出归来,忘了把雨伞放下,坐着休息一会的塑像。
最令人匪解的是塑像后面挂了一个大罗盘,罗面的内容,几乎包容了各派"风水"法的注记,杨公用的罗盘只有地盘(正针)和天盘(缝针)二大圈,若加上赖文俊(1131-1162)所创的人盘(中针)已不是杨公盘了,何况还有各派的"风水"法的注记,可证是一个江湖"风水"的罗盘。用江湖风水罗盘为杨公塑像装饰,这就暴露了三僚风水师不懂杨公风水。谬误之二;
结 论
本文主旨"世界风水在中国,中国风水在赣州",之所以要提出这个话题,主要是以务实求真的态度梳理史料,论证风水的来龙去脉,从源头上论证了中国风水的发源地在赣州,从某种意义来说,是历史造就了赣州在风水领域的地位,如果没有那场战祸,杨救贫不从皇宫亡命天涯来到偏僻一隅的赣州,那本风水秘籍也许在皇室永有永无见天日的可能;杨救贫不从皇室出来,中国风水也许只为皇家服务而无缘于走向大众;如果杨救贫不立足于赣州杨仙岭,就无从让赣州先民有接触正宗风水,这一切都是历史的造化,让杨公风水在赣州生根开花结果。所以,追根溯源,"世界风水在中国,中国风水在赣州",是赣州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才有在风水界这一不可憾动的地位。
现在一说起风水,有人就说兴国三僚村是中国风水第一村,兴国是赣州辖区,其说法之所以在社会流传甚广,这主要是历史上三僚村出了个廖均卿(1403-1424前后时人),他和江西婺源游朝宗、浙江余姚骆国卿先后给明代皇帝看了风水,选定位置做了十三陵。在当时,一个村有如此人才受到皇帝重用,肯定是家乡人民的荣耀,正是在他的影响下,自此三僚村学看风水蔚然成风,以致每家每户有子弟学看风水,如果家中不出风水人才在村里没有体面。但这不意味着中国风水的发源地在兴国三僚村,因为杨救贫当时亡命到江西赣州从路线上也是先到赣州,在赣州城郊的杨仙岭立足。这有史料可证。再则,杨救贫为当时地方长官卢光稠重用,以独创的风水为其看先人的阴宅和扩建赣州古城服务,现在考证赣州城所存的古建筑也的确是遵守杨公风水理论所施工的。如果按兴国三僚村人的说法,以当年的交通条件,杨救贫不可能时不时听从卢光稠的调遣,从远离赣州城200公里以上的兴国三僚赶来,这不方便他服务于卢光稠,也无史料可证杨救贫在兴国三僚生活和教学过。
从兴国三僚村所做的古建筑,可证实不是按照杨公风水所为。试想一下,以杨公风水传人的兴国三僚村人会不遵古法而乱来,俗话说的好,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如果不懂正宗杨公风水的人,的确有可能被这种流传日久的说法"兴国三僚是中国风水第一村"所迷惑。这是因为兴国三僚从古到今因受祖先廖均卿的影响世代以看风水为业,风水先生众多,在数量上创了中国第一,也属世界第一。但是不可因量的关系,就定性其为中国风水第一村,因此我认为充其量它只能算是中国江湖风水第一村。江湖风水和正宗风水不可同日而语,混为一谈。这有质的区别。
本文无意贬损兴国三僚村的在风水界的声誉,只是为维护正宗杨公风水的学术地位而不惜被人怨恨,站出来说真实话而已,已故中国文学泰斗巴金晚年以讲真话而著称,我从事风水一辈子,如果也随波逐流说假话,于良知过意不去,也有愧于做杨公传人。我春节前后致力于为中国风水拨乱反正,就是弘扬中国正宗风水,恢复其本来面貌,为建设中国和谐社会尽绵簿之力。
三、炮打居心不良,自欺欺人的蒋大鸿
中国风水,即郭(璞)杨(筠松)风水,本是具有系统理论,实践性强、操作规范化的古科学风水。由于王伋(1007-1073)至闽中复活八宅、胡舜申(1136-1162前后时人)的所谓"革新",蔡元定(1135-1198)和吴澄(1249-1333)的擅改郭璞《葬书原著》(下称《原著》),以及道净和尚、王彻莹、赵九峰……等人的著书立说,致使中国风水蜕变为江湖风水,最大的罪魁应推是居心不良自欺欺人的蒋大鸿。
为何这样说呢?
王伋复活八宅,仅仅是把赣州的郭杨风水至闽中复活了被汉o王充(公元27-97)《论衡》所檄的八宅,致使中国风水的发展郭杨科学风水与八宅玄学"风水"分道扬镳而已。
胡舜申所谓"革新",也仅是把郭杨风水的"玄窍"关系增益为"玄、关、窍"关系,致使郭杨风水减低趋吉的效果,危害性较小。
蔡元定和吴澄误改误释《原著》,误解郭杨风水的理论主旨而误入岐途。其危害性虽然较大,但与王伋、胡舜申等人一样,都是对郭杨风水没有深入理解,无意识地对郭杨风水造成了伤害。
蒋大鸿却不然,他为实现其不可告人的野心,不顾人民群众的利益,有意识地编造一套对风水毫无义理的所谓三元"地理",居心不良自欺欺人,令人愤慨。
蒋大鸿(1620-?)名柯,字平階、号国宗、宗阳子、云阳子,杜陵(今陕西杜县)人,生于明(1368-1643)万历四十八年(1620)。
蒋大鸿首创的三元"地理",是把原有的三元、六十四卦、紫白九星、贪狼九星、八宅……以及日家等,所谓"风水"杂货,统统捞进来,把上中下三元分为九运,编造而成。其所谓上中下三元九运,机械地循环运转,有违天体的运行。其所谓六十四卦,仅仅是《周易》九百余种排卦法中的二种。用来配风水罗盘的二十四山向,每山向占2.666...卦,是无法平均分配的。所谓卦气,非但是主观意识决定客观存在的卦例"风水",而且用黑昼的卦,是墨气,昼在纸上是纸气,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卦气。其传承者沈竹礽(1898-?)的九宫飞星是白纸面上的数字搬家。所谓紫白、贪狼……等,都不是客观存在的东西,特别他所创的"风水"罗盘――蒋盘,连方位都是错误的,非但对方术有悖,根本就不可以进行"三元"地理的操作。
……所有这些自欺欺人的东西,姑且勿论。仅就其撰改杨筠松137字的《青囊奥语》而论,足以暴露其居心不良,自欺欺人的真实面貌。
杨筠松《青囊奥语》云:"坤壬乙文曲从头出,艮丙辛位位是廉贞、巽庚癸俱是武曲位,乾甲丁贪狼一路行……(末段)金龙,一经,一纬义不同,动不动,直待高人施妙用。"
蒋大鸿擅改的,《四库术数类丛书》收录的,冒名杨筠松著的《青囊奥语》是"坤壬乙巨门从头出,艮丙辛位位破军,巽辰亥尽是武曲位,甲癸申,贪狼一路行。……认金龙,一经一纬义不同,动不动,直待高人施妙用……。"
二者相较,迥然不相同。在形式方面;前者的坤壬乙、艮丙辛、巽庚癸、乾甲丁四句都是为首字是四维,次阳干,又次是阴干,排列有序。而后者前二句相同,第三句是为首字是四维,次阳干,再次是阴支。第四句,是首阳干,次阴干,又次是阳支。其文字排列是杂乱无序的。后者与前者不相同。
在文意方面;前者是分水、火、金、木四局的生旺墓,是天盘双山五行消砂纳水的玉尺。后者,是捏造的、擅改的,文意不通。以其所论贪狼九星而言,既非蒋大鸿的。三元六十四卦,也非三元紫白飞星,是毫无义理的凑合杂货。如"坤壬乙"三宫都同属巨门,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实属故意捏造以欺人。
承其学者沈竹礽(1898-?)撰《沈氏玄空学》中载有"坤壬乙诀起例之由来",其云"地理玄空大卦与奇门同出一源,欲知其诀只在阴阳一动一静之间,配合生成之妙……经曰:"坤壬乙巨门从头出",坤为巨门不待言矣。壬为坎卦之寄星,如阳一局,坎上起甲子,戊、坤上起甲戌。已、震上起甲申。庚、巽上起甲午。辛,而中宫甲辰。壬矣,是以壬寄于坤。与巨门为一例,已尽奇门之阳一局。"今将其所云,表示如下:
坎 坤 震 巽 申 乾 兑 艮 离
坎上起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已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戊,坤上起甲戌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丁 丁丑 戊寅 已卯 庚辰 辛巳
已,震上起甲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庚,巽上起甲午 辛卯 壬辰 癸已 甲午 乙未 丙申 辛酉 戊戌 己亥
辛,申宫甲辰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以壬寄于坤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已
戊午 已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从上表可以看出,所谓"地理玄空大卦,与奇门同出一源"是错误的。所谓奇门,指的是乙丙丁三奇和休、生、伤、杜、景、死、驚、开八门。所述并无三奇和八门,而是以戊、已、庚、辛、壬、(缺癸),属"三奇六仪"的六仪。据所云:只可说是与六仪同出一源。可见沈氏什么是奇门都不知道,而且在卦例"风水",是紫白九星与八门有联系,与贪狼九星是风马牛不相关。其所谓"以壬寄于坤"更是错误,依上表所示,应为:壬,"乾上起甲寅",不可能以"壬寄于坤"。更不能说明壬与坤同属巨门。设"壬"与甲寅联系,而是落乾宫。只有中宫寄坤或艮的,落乾宫没有寄坤或寄艮的说法。据此,"坤壬乙",的坤,按所谓"坤"是巨门。则壬为坎卦,应为贪狼。同理,乙为震卦,应为禄存。坤壬乙不可能同属巨门。其它"艮丙辛"也不可能位位是破军。"巽辰亥"的巽辰设是武曲,则亥属乾卦,就不是武曲了。"甲癸申"的甲属震卦,癸属坎卦,申属坤卦,更不是贪狼一路行。由此可见,蒋大鸿是故弄玄虚以欺人。
再从137字的《青囊奥语》的尾文,来看蒋大鸿的真面貌。
杨筠松《青囊奥语》的尾文是"金龙,一经,一纬义不同,动不动,直待高人施妙用。"
蒋大鸿擅改杨公《青囊奥语》其中的一段文词是"认金龙,一经一纬义不同,动不动,直待高人施妙用。"
前者的释义是"金龙、一经、一纬的含义各不相同"而后者据蒋大鸿的释义是"乾为龙,乾属金,故称金龙……"。仅此一句,已是大错了。《周易》明明白白说"乾为马",并未说"乾为龙"。若联系全句"认金龙,一经一纬义不同"应释为"认识乾为龙的金龙,一经与一纬的含义是不相同。从一经认金龙,设为巨门,从一纬认金龙,就不是巨门而是武曲或贪狼了,才可称不相同"这显然是不通的文句。
蒋大鸿绝对不是没有阅读过《周易》的,指马为龙显系故意。
蒋大鸿是个不懂中文的外国人吗?显然不是的,他撰写了好几部三元"地理"书,诸如《都天宝照经》、《天元五歌》、《秘传水龙经》等,对风水来说是毫无义理,但其文词不会如此低劣。这无疑是抱有不可告人的野心,而居心不良故意擅改杨公典籍。
只要阅读过蒋大鸿自撰或擅改的文章,会发现许多无法释义的文句,也可在其自撰自释的文章中,遍处可以发现"非师亲授口传,不得其解"的文句。这意味着什么呢?就是叫大家要拜其为师,才能理解他所撰的文章。蒋大鸿自其出生(公元1620年)到现在已近四百年了,难道就没有一个真传学徒吗?
他的高徒姜垚先生(会稽人,字汝臬,号尧章)在释"坤壬乙巨门从头出"没法释义时说:"这是善后之良策也",就是说"坤壬乙巨门从头出"是没法释义的,只有如此乱扯以搪塞过关而已。根据上述诸端,令人不可谅解,只有炮打蒋大鸿以唤醒其门徒和告白社会人士。
对蒋大鸿及其三元"地理"的谬误难以说完,请三元"地理"的从业同仁理解我的心情,诸位也是受蒋害而蒙蔽从业的,最后我再提一件最易理解而最过硬的问题。
众所周知,一切事物都有其规律性,本其规律都可以进行处理,说白一点,都可以进行操作,凡属不可操作的即不可实践的,都是空口说白话。
六十四卦能现场操作看风水吗?
据《人子须知》介绍《周易》的排卦法,有九百余种,三元"地理"的上下卦,不过是其中的二种,只可以用来卜卦,或在白纸上画卦而已,不可以在现场操作看风水。紫白贪狼九星能现场操作吗?
关于紫白星、贪狼星根本就是没有的东西。因此,就寄说到太空的北斗七星去,由于七星不足以配九宫,就把北斗七星附近的洞明隐光二星加进去配九星九宫。其矛盾百出,如下表:
星辰五行
裁名 北 斗 七 垦 添加的二星
山斗七星 天枢星 天旋星 天机星 天灌星 阳衡星 豆阳星 遥光星 洞明星 隐光星
贪狼九星 贪狼木 巨门土 禄存土 文曲水 廉贞火 武曲金 破车金 左辅土 右弼火
八宅八星 生气木 五鬼土 延年土 六煞水 祸害火 无医金 绝命金 伏位
八卦 坎水 坤土 震木 巽木 中土 乾金 兑金 艮土 离火
紫白 一白水 二黑土 三碧木 四绿木 五黄土 六白金 七赤金 八白土 九紫火
从上表可以知道,它们的所谓五行不是一律的,矛盾百出,怎么可以用来搞风水呢?
若论操作性,也只可以在白纸上画一画数目字1-9搬家,或在手掌上扳扳指头点它所处宫位,能够到场去命令太空的七斗八斗或九斗星中的某一颗星(事实上肉眼看的一颗星有的是数颗星)在上元或某元某运降到地面来到你所指定的宫位去吗?这简直是自欺欺人的笑话。若真的给蒋大鸿指挥北斗某星降到地面,恐怕连地球都要砸掉!
总而言之,三元"地理"不是地理,不是堪舆,更不是风水,而是它自己说的三元大玄空,即大大的玄虚的空空的"三元玄空学"。
目 录
一、郭璞《葬书o原著》简介
1、《原文》亮相(李定信订正)
2、《原著》的精华
(1)、风水主旨;
(2)、生气的概念;
(3)、生气的功能;
(4)、风水的概念;
(5)、辩证法;
(6)、重于景观;
(7)、具有革命性;
(8)、科学性;
(9)、不足之处;
3、托名的风波
(1)、唐代以前的《志书》和文献为什么不载?
(2)、为什么《晋书o郭璞传》不载呢?
(3)、郭璞之前为什么有那么多《经曰》的《经典》?
4、说《葬书》托名撰写的,我们来找一找这位撰写的人吧。
5、蔡元定渗入《原著》"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的谬论
(1)、生气是否乘风则散呢?
(2)生气"界水则止"更属错误,
6、吴澄增益《原著》八葬之谬
二、世界风水在中国,中国风水在赣州
三、王伋至闽中复活八宅"风水"
四、胡舜申的所谓"革新"
五、王徹莹、赵九峰的"以向为主"
六、炮打居心不良自欺欺人的蒋大鸿